7月29日至8月7日,申慱sunbet娱乐“仁药研学,红韵儒风”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济宁曲阜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将药学专业特色与当地文化、红色基因相结合,以“研学筑基、调研扎根、服务润心、宣讲铸魂”为主线,用青春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与文化血脉。
研学筑基:古今对话淬炼精神内核
实践团首站走进曲阜三孔与孔子博物馆,开启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。队员们在杏坛遗址前,将“有教无类”的育人智慧与当代医药教育“精益求精”的培养理念相对照;凝视《论语》竹简时,把“仁者爱人”的精神内核与“健康中国”战略的民生温度相勾连。在研学笔记中,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担当精神与革命先辈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家国情怀相互注解,逐渐形成“传统文脉+红色基因”的特色宣讲框架。
志愿者感悟:“看到孔子博物馆里‘和而不同’的记载,突然理解了红色精神中‘团结奋斗’的文化根基。”这种专业认知与文化解读相结合的方式,让后续宣讲既有历史厚度,又具现实温度,为实践活动奠定了扎实的精神底色。


扎根基层:脚步丈量红色文化沃土
带着研学形成的理论框架,实践团深入基层社区调研。志愿者走进社区服务中心,与老党员促膝长谈,聆听红色故事,感受革命年代的赤诚与担当;探访当地文化场所,和非遗传承人交流,让传统技艺与时代精神融合绽放新光彩。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每一段口述历史,用心留存每一个文化传承瞬间。
团队指导老师表示:“基层是最好的课堂,每段红色记忆都是鲜活的教材。”调研中发现的“老行当里的红色印记”“传统技艺助力发展的实践案例”等,为专业特色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素材。

知行合一:专业实践浸润民生温度
实践团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服务行动,走进济宁市嘉祥县孟姑集镇四和庄村,结合专业优势与群众需求,开展中医药科普、数字助老及红色非遗活动。
志愿者在搭建“中医药文化驿站”,通过发放中医养生宣传单页、现场演示艾草和薄荷等常见药材的辨识方法、用通俗语言讲解“治未病”理念等,把专业中医药知识送到居民身边;针对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困难,志愿者聚焦“数字银龄”需求,一对一、手把手指导老年人使用智慧医疗APP,帮助百余名老人跨越“数字鸿沟”,享受便捷线上就医服务;“红色非遗工作坊”活动颇具创意,志愿者带领30余名社区居民,指导制作中药驱蚊香囊。志愿者一边教填装艾草、薄荷等药材,一边讲儒家互助故事和革命时期用草药救伤员的红色往事。
一位大妈说:“这香囊里,既有老祖宗的智慧,又有咱不能忘的红色记忆。”孩子们则把做好的香囊系上红绳,要送给村里的老党员。小小香囊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的纽带,暖了人心,传了精神。




精神赓续:青春担当书写时代答卷
团队成员走进济宁曲阜南池社区,以“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精神血脉”为主题,举办红色文化专题讲座。志愿者通过讲述革命故事、解读红色经典、分享英雄事迹等,将红色精神融入案例与互动交流中,引导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,激发爱党爱国热情。志愿者还与儿童一起制作艾草驱蚊竹笼,用艾草填充、红绳缠绕。
7岁孩童说:“这个竹笼上要画五角星,就像红军帽上的星星!”童言童语生动诠释了文化传承的代际接力,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同频共振。



“仁药研学,红韵儒风”暑期社会实践团将文化传承、红色教育与专业服务熔铸为“三位一体”的实践模式,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青年方案。实践团带回的不仅是调研资料,更有对“仁药”精神的深刻领悟——既传承中医药“济世救人”的职业操守,更延续共产党人“为民服务”的初心使命。这种精神共鸣在申慱sunbet娱乐学子中形成“实践——感悟——传承”的良性循环,让红色基因与文化血脉在青春奋斗中不断赓续。
(作者:申慱sunbet娱乐高麦玲 董玲 撰稿审核人:冯立顺)